?
劉延輝/文隨著2月底意大利新冠疫情引爆,短時間內在西方國家迅速蔓延,股市反應強烈。北京時間3月19日美股盤中再次觸發10天內的第四次熔斷(迄今美股歷史上僅有5次),短時間內道瓊斯指數從近3萬點下跌到不足2萬點。歐洲金融市場二月底之前對疫情反應較為溫和,但隨著意大利疫情暴發,英法德等主要歐洲國家股市開始劇烈下跌,英國股市從7500點附近跌至5000點附近,法國從6000點跌至3600點附近,德國從13000點跌至8500點附近,均有30%~40%跌幅,債券收益也出現快速下行。
疫情在歐美尚處于暴發的初期, 形勢嚴峻,可能持續較長時間,歐美和世界經濟有陷入蕭條與衰退的危險。新冠疫情作為國際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目前尚處于發展階段,未來走向取決于各國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的國際協調與合作,也與疫苗的科技研發進展息息相關。疫情帶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的影響與反思將是沉重與深刻的。疫情結束后,西方國家疫情期間出來的問題可能引起其經濟社會政策的調整與轉向,值得做出具體分析。
第一,保護主義、美國的孤立主義等逆全球化勢力借機抬頭。新冠疫情是在全球逐步步入低利率周期、世界范圍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大環境下暴發的,疫情可能導致經濟雪上加霜、失業率上升與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等問題,少數別有用心者將反全球化作為誤導或轉嫁矛盾的工具,保護主義、美國的孤立主義等逆全球化勢力可能借機抬頭。
第二,作為國家安全基礎的經濟安全重要性上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高了國家經濟安全的地位,擴展了其內涵與外延,經濟安全不僅是國家安全的基礎與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國家安全的根本目標。疫情將導致西方國家更加重視自身經濟抵御外部侵襲與干擾、對抗危機與穩定發展的能力建設,更加重視經濟安全資源的有效供給。國家與民眾對包括經濟在內的諸多領域里風險防范意識的增強,有助于各國提升對保險行業的重視程度與倚重,有助于民眾認識與重視與自身命運與利益密切相關的保險事業,疫情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保險業來說,既是危機與挑戰,更是機遇。
第三,重新評估“去工業化”的利弊。西方國家尤其是一些歐洲國家“二戰”后逐漸將工業產能轉移至中國等國家,自身專注于研發、設計、文化等高附加值產業,高度依賴國際分工體系的協作?!叭スI化”是一柄雙刃劍,疫情面前,其物資供給有斷鏈危險,口罩、防護服等必需品稀缺,相對于具有強大工業能力和幾乎全產業鏈的中國,對比明顯。這必促使使其重新評估“去工業化”弊端,尤其是在事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等重要領域必須有所作為。
第四,謀求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中國由于在資源、基礎設施尤其是勞動力方面的優勢,在全球化的分工體系中自然而然發展成了全球制造業的中心。疫情發生后各國會相繼出臺不同程度的人員和商品限制措施,勞動力和商品自由流動也會受到相當影響,供應鏈斷裂風險切實存在,促使其深刻審視其供應鏈的脆弱性,在產業鏈的生產、庫存、物流、員工安全、信息技術等各環節都有多元化保障的現實需求。疫情結束后,除啟動與吸引必要的工業化項目以外,歐美國家會謀求在世界范圍內(例如,亞洲的印度、越南,非洲的南非、尼日利亞,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供應鏈多元化,從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第五,歐洲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主要表現為:一是以法德為主的歐盟核心成員國在各方面尤其是經濟方面走向更緊密的協調與分工合作,內部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發展;二是東南歐和前南斯拉夫部分國家與我國的經濟聯系可能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三是英國在脫歐后,離心傾向可能進一步加強,更定位于扮演歐洲與美國之間橋梁紐帶的角色;四是英法德為代表的主要歐洲國家對美國的依賴可能會加重。
第六,經濟格局可能出現一定的分化與重組。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可能會更加突出,發展中國家被邊緣化的危險上升,歐美保護主義、新孤立主義的思維,不符合時代潮流,長遠來看,對自身也有害無益。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將在維護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推動經濟復蘇與增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我們也必須看到,經濟全球化在不斷發展,金融經濟國際化在不斷加深,新技術將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逆全球化的保護主義和新孤立主義注定是行不通的,類似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需要全球協作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必將越來越深入人心。
(作者系中國保險學會研究二部負責人、理學博士)
活動隔斷廠家通過學習以上專業人士的文章,深感到疫情對全球經濟的重大影響。所以呼吁全國各地方的活動隔斷廠家要積極應對這種狀況。國內疫情已經收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這是對我們來說一個好消息。同時全球各國出現蔓延情況,也是讓佛山高堂活動隔斷廠家感到擔憂。
客觀上來講,全球經濟在一定時期內肯定是出現下降的。但是我們活動隔斷廠家做出相對應的措施,積極面對,同樣會迎來美好的春天。
所以說全球經濟惡化的未來走向,我們要用陽光的心態去面對!